实习期间我不仅接触到书面工作——整理案卷材料,检索法条、收集资料,更有幸跟随检察官实地走访面包工厂、行政机关,旁听抗战遗址保护听证会。课堂上学习的行政法原则、公益诉讼理论,在具体案件中瞬间变得鲜活而复杂。
近日,我跟随检察官,旁听了一场听证会,不是在明亮的会议室,而是在这座有着270年历史的抗战驻军老屋前。脚下是蜿蜒的小径,眼前是风化的土墙和几乎湮没的“四大禁令”标语。这场露天的听证会,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特别。
公益诉讼检察的核心在于“督促履职”,守护公共利益。当承办检察官在裸露的墙体裂缝前清晰地阐述保护困境时,“公共利益”不再是抽象概念——它就是眼前这栋承载着民族抗争记忆的现实存在。将听证会直接设在遗迹前,让行政机关代表直面亟待保护的脆弱文物,让听证员和村民代表在历史的屋檐下探讨,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监督与警示。
作为实习生,置身其中,深感震撼。当检察建议书正式发出,要求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法定保护职责、推动系统性监管保护时,我深切地感受到法律监督的重量。这场特别的听证会于我而言,无疑是公益诉讼监督职能最生动、最庄重的实践课堂。
总之,这段实习经历是一次宝贵的“接地气”学习。它消解了我对法律工作理想、狭隘的滤镜,代之以一份更务实、更崇敬的态度。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敬畏,继续在法学的道路上求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