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彩风格
您的位置:点军区检察院 > 点检动态 > 头条

点军:心尖上的检察丨守护青春 “慢”步有界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5-06-18      

  (通讯员 陈露“网络昵称是虚拟的,但法律边界是真实的”“分享要有度,隐私要守护……近日,宜昌市二十七中的音乐厅里传来阵阵热烈的讨论声。宜昌市点军区人民检察院“点亮工作室携手点军区心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为七年级女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活动——“守护青春·‘慢’步有界”成长护航行动。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中盛行的“慢脚文化”(指部分短视频平台上低俗、猎奇、价值观扭曲的网络亚文化现象),本次活动通过“法律+心理”双维度介入,引导青少年识别网络风险,树立健康网络观。

  破冰:从“网络名片”认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

  活动伊始,一张张五彩缤纷的便利贴传递在同学们手中。“我是旅行达人,但绝不暴露定位”“爱拍短视频,拒绝恶意评论学生们设计的“网络名片”既展现个性,也透露出对“慢脚文化”潜在风险的警觉。通过互换名片和“夸夸卡”互动,陌生感迅速消融。“原来网络身份也需要像现实生活一样认真对待!”学生小陈在分享中感慨。

  法律课堂:案例剧场里的“红绿灯”

  “如果同学未经同意转发你的照片,算违法吗?”检察官通过改编自真实案例的短剧,将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中的条款具象化。剧中,一名女生因模仿“慢脚文化”中的夸张行为导致隐私泄露,最终引发心理创伤。在“法律知识快问快答”环节,学生们争相举手“恶意P图侵犯肖像权!”“遇到网暴要保留证据并报警!”随后,全体同学郑重签署《网络文明承诺书》,承诺做网络空间的守法者。检察官陈露强调:“‘慢脚文化’中部分内容挑战法律底线,比如未成年人早孕炫耀可能涉及违法,青春的‘慢’表达必须以法律为界。”

  心理工作坊:破解“慢脚”背后的心理陷阱

  彩笔沙沙作响,学生们在画纸上勾勒出“理想”与“现实”的网络生活对比图:一边是分享快乐的点赞,一边是过度美颜后的容貌焦虑。特邀检察官助理、心理咨询师陈杰指出:“‘慢脚文化’通过夸张特效和流量刺激,容易让青少年陷入虚假认同。”小组讨论中,同学们总结出“三不原则”——不轻信、不冲动、不沉默。在模拟“拒绝网友拍摄擦边照片”的角色扮演中,一名女生的坚定回应赢得掌声。“学会说‘不’比盲目迎合更重要!”参与者小张在宣言中写道。

  宣言墙:写下青春的理性承诺

  活动尾声,学生们将写满成长宣言的卡片贴成一面绚丽的“青春墙”——“我要做有辨识力的网民”“拒绝畸形审美,守护真实自我”……每句话都是对“慢脚文化”的理性回应。现场播放的视频特别标注了“慢脚文化”的典型风险特征,如过度美颜、早婚炒作等,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力。“这种活动既有趣又有用,希望以后常来!”不少学生围着检察官追问下次活动时间。

  双轮驱动:让法治与心理赋能青春成长

  本次活动是宜昌点军区人民检察院针对“慢脚文化”负面影响的一次精准干预。通过法律划清底线、心理疏导需求,既破解了青少年“求关注”的动机,也强化了自我保护能力。“相比传统说教,情景模拟和艺术表达更能触动学生。”二十七中罗蓉校长说道。校方表示将把《网络文明承诺书》纳入德育档案,并联合检察机关建立长效跟踪机制。后续,点亮工作室还将推出“家长课堂”,指导家庭识别“慢脚文化”隐性危害,共同筑牢青少年网络安全的“防火墙”。

  在数字时代,青春的脚步可以“慢”下来品味生活,但安全的边界必须清晰坚定。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普法教育,更是一次关于成长、责任与勇气的对话——因为最好的“慢”生活,永远是自由与自律的双向奔赴。

  【背景延伸】何为“慢脚文化”?

  “慢脚文化”原为网友对某短视频平台低俗内容的戏称,后泛指平台上特效夸张、价值观扭曲的亚文化现象,如未成年人早孕炒作、畸形审美等,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。